Skip to content

读《浮生六记》:恩爱夫妻不到头?

前言

早有耳闻这本书很有趣,以前中文课本里面也有一篇节选课文,课文里形容癞蛤蟆用了一个成语「庞然大物」,这算是和《浮生六记》第一次接触了。

后来在很多关于家庭生活的文章里都提到过这本书,提到芸娘,津津乐道的是芸娘「为夫纳妾」的故事,用意是说明古代女性三从四德能够做到什么程度。

近日来怀着好奇之心看完了这本书,起初为沈复和芸娘的恩爱生活所感动,越往后看却越是心情复杂,最后看完竟有种悲凉感。

小红楼梦

这本《浮生六记》的作者叫沈复,大约于嘉庆四年后撰写了这本回忆录形式的书。书名取自于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》中的诗句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」,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会想起年轻时的种种,真有种恍如隔世、人生若梦之感。

此书本有六卷,分别为「闺房记乐」、「闲情记趣」、「坎坷记愁」、「浪游记快」、「中山记历」和「养生记道」,合称「六记」。

但它出版后默默无名,世人不知有此书。直到大概五十年后,约光绪三年,有人从旧书摊注意到这本薄薄册子,已经只剩下前四卷。重新出版后,此书才为世人所知,但大多把他当作那种艳情小说看待,因为第一卷《闺房记乐》写了很多夫妻之间的事情。之后,又过了大概五十年,直到1936年,林语堂把前四卷翻译成英文发表出来,还称赞「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」,这才一时洛阳纸贵。

很快就有人续写了后面两卷《中山记历》和《养生记道》,冒名发表,号称原稿重见天日。但终究出现的时间很突兀,而且文笔明显有差异,被证伪。

因为这本书写的很好,尤其第一卷,加上命运坎坷,和《红楼梦》一样遗失了结尾原稿,又被称为「小红楼梦」。

此书文笔优美,感情真挚细腻,仅凭前四卷也值得一读。

伉俪情深

沈复,字三白,虽然是家中长子,但在家族中却排行老三,家住苏州沧浪亭附近。后因堂伯没有子嗣,便将其过继过去了。虽自称「衣冠之家」,但生活并不太富裕,顶多算条件不错的平民之家。

芸娘,原名陈芸,字淑珍,是沈复的表姐。自幼父亲早亡,靠自己做针线活养活母亲和弟弟。因为家贫,没有什么食物,喜欢吃腐乳,既方便保存,又便宜易得。有点龅牙,被沈复称为「惟两齿微露,似非佳相」。自小聪明,开始学《琵琶行》便可以背诵,还会写诗。

小时候,家人开玩笑地问沈复长大要娶什么样的媳妇,沈复说「非淑姊不娶」。

有一次沈复堂姐结婚,芸娘一家也来参加婚礼,中间有一天沈复很晚才回来,没有吃晚饭,饿的厉害却找不到吃的。芸娘偷偷把沈复拉到一处房间,说自己已经偷偷给他留了一碗粥,正好被别的小伙伴撞见,被取笑「偷偷喂未来的丈夫」。

后来两人成婚后,两人感情很好,经常一起讨论诗词歌赋。沈复喜欢李白,芸娘喜欢白居易,而沈复字三白,因此戏称「天生与‘白’有缘」。

有一次沈复参加一个当地风俗活动,很多人聚在一起祭拜,但女眷不能进去参加。于是,沈复让芸娘女扮男装去参加,一直没有人发现,结束后芸娘遇到别人女眷,很自然的和她们有了肢体接触,结果人家大喊大叫起来,芸娘不得已表明自己是女扮男装,一时成为笑谈。

又有一日,沈复和芸娘在一艘船上看风景,船家的女儿叫慧儿,年轻漂亮,三个人就在船上唱歌笑谈,一时快意非常。过了几天,一个亲戚偷偷和芸娘说「有人看见你丈夫带了两个妓女在船上公开饮酒作乐,有没有这回事?」,结果芸娘答道「有这回事,而且我就是那两个女子中的一个」,把对方惊讶的合不拢嘴。

姑婆失欢

古时候,妻子会把丈夫的母亲称做「姑」,这里便把芸娘的婆婆叫「姑婆」代指,把她公公以「家翁」代指。

芸娘的姑婆不会写字,于是她公公就叫芸娘替婆婆写书信,这样在外地当官的公公就可以和婆婆通信了。但每次公婆吵架的时候,婆婆就会怪罪芸娘写信没有把意思写明白,导致他们夫妻俩失和。久而久之,就不让芸娘代写书信。

她公公发现之后的书信笔迹不同后,得知了芸娘没有继续代替婆婆写信,又怪罪芸娘不孝顺,使唤不动,写封书信都摆起架子来。

这个事情,沈复想辩白一下,但被芸娘阻止了,说是怕把事情说清楚了反而会让婆婆不开心,宁愿自己受点委屈。

不久后,公公又给沈复写信,说自己一个人在外做官,身边缺少照顾饮食起居的人,想让沈复给物色一个可靠的人做妾。这个事情就被沈复交给芸娘去物色了。

芸娘把一个女子领到家里来,被她婆婆遇到了。但芸娘怕事情还没定下来之前不好说出来,就说是朋友来家里做客。等到后来这个女子真做了她公公的妾,被带回来的时候,她婆婆看到这个女子就是当初芸娘带到家里的那个女子后,勃然大怒,认为芸娘有意欺瞒,从此便怨恨芸娘。

休妻风波

沈复有个弟弟叫沈启堂,这个弟弟借债,请的是芸娘这个嫂子做担保。后来债主来讨债,沈启堂却迟迟不还,于是债主只好纠缠芸娘这个中间做担保的人。

芸娘就给沈复写信说这个事情,在信里面多有抱怨,在用词上面对公公婆婆不是那么妥当。结果这封信正好被他公公给拆开看了,于是勃然大怒,把沈启堂叫过来询问,沈启堂死不认账。

于是公公暴怒,认为芸娘的行为是「背夫借债,馋谤小叔」等,要沈复休了芸娘。

沈复帮助辩解,又怕芸娘听到「休妻」消息后会寻短见,最后虽然没有休妻,但直接一家人都被赶出家门,一直借住在朋友家中。

直到两年后,她公公知道事情原委后,才找个契机又重新回到了家中。

纳妾风波

沈复的工作早期是行商,后期是作为幕僚。作为幕僚就没有那么自由,官员去哪里做官,幕僚就要跟着过去,因此他随着去了很多地方。

但早期沈复是学做生意的行商,他的行事作风有点学李白,比较放荡不羁,并不是做生意的料。他平时花钱不知轻重,喜欢热闹宴游,有钱时动不动送朋友钱财,有时还给别人做担保借债,也跟着朋友一起寻花问柳。正因为如此,芸娘在家带一儿一女并不容易,经常有拮据之感,需要时常用旧衣服缝缝补补,但沈复却洋洋自得「余之小帽领袜,皆芸自做,衣之破者,移东补西,必整必洁,色取暗淡,以免垢记,既可出客,又可家常」。这里面只看见芸娘的贤惠能干而已。

沈复曾经和表妹婿一起去广东做生意,货物很快销售一空,但把钱都花在广东妓院了。等到回到苏州家乡的时候,他表妹婿还买了一个妓女当妾带回去,在一众亲戚之中展示炫耀。芸娘看到了后竟然心生嫉妒,认为自己丈夫沈复优秀百倍,自己要给沈复纳一个更好的妾,把对方比下去,之后便开始张罗起来。对此事,沈复也是半推半就默许了。

因为芸娘本身没有太多社会经历,也看过一些《琵琶行》和《西厢记》等才子佳人类的书籍,她看表妹婿找了一个妓女做妾,她也正好寻到了一个老鸨的漂亮女儿憨园,想娶进门给丈夫做妾。她把憨园接到家里,要一起结拜为姐妹,要给信物,要答允嫁过来做妾,姐妹两女共侍一夫。但答应好好的憨园不久就嫁给了有权有势者,这导致芸娘气急生病,留下病根儿,同时也留下了「结盟妓女」这样的话柄。

如果说这中间沈复做了什么的话,那就是对自己可能的这段风流韵事采取乐观其成的态度,至于这后面会对芸娘造成什么样的非议,他是没考虑过的。

芸娘之死

芸娘一直身体不好,加上劳累和各种风波,已是强弩之末,只不过强撑着这个家。

但在这个情况下,沈复又不吸取教训,给一个朋友做担保借了债。结果这个朋友携款潜逃,导致沈复被人堵在家门口逼债。

这个事情被沈复父亲知道后,直接骂道「你老婆结盟妓女,不守妇道闺训,你自己不思进取,结交狐朋狗友,限期三日自己离开这个家,否则就去官府控告你们夫妻的不孝」。

那时芸娘已经有病在身,身体非常虚弱,被赶出家门后一家人不知去哪里。幸好有个曾经的好姐妹接到她们家里借住一段时间。

临行前,沈复和芸娘只好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青君给远房亲戚家做童养媳,让十二岁的儿子逢森辍学给别人家做学徒。

但这次便是永别,虽然芸娘自己说,不出三五年便可和上次被赶出家门一样再次团圆。

但实际上,不久后芸娘便在外地去世,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。在这个过程,芸娘知道家里没钱就不让找医生抓药,而沈复就以芸娘不让找医生抓药为由,真的就不去为妻子寻医问药。

不久芸娘客死异乡,死后也没有埋在家乡,沈复自己说等以后和老家关系缓和后就迁回去,实际上就是他太懦弱了。

芸娘死前,沈复在给她喂一碗粥,这对应着小时候,芸娘给沈复喂粥,真是缘起缘灭,使人落泪。

一方面他自己过继出去了,另一方面自己又被赶出去了,无家可归的状态。他这个时候身上其实有一些钱的,准备安葬芸娘的费用,但不需要把芸娘灵柩带回家乡安葬后,他随手一挥就把这些钱借给一个所谓的朋友了,只带一块木头牌位回了家。也不想想自己儿子还在当学徒,女儿还在做童养媳,自己过继给别人继嗣就不需要重振门楣?

但凡沈复作为一个做过行商的人,能够精打细算过日子,都不至于把这个家搞成这个样子。妻子贤惠,儿女成双,多么美满的家庭,还是被搞的凄凄惨惨,真让人咬牙切齿。所以太懦弱的丈夫即使再有才华也只能是无福消受。所谓「女怕嫁错郎」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
父丧子亡

之后沈复就长年累月在外面做幕僚,估计也没有太管一双儿女的生活情况,到处快浪形骸。

一日突然接到女儿青君书信,说沈复父亲快咽气了。等他匆匆赶回家,没几天他父亲就去世了。沈复母亲质问他为什么迟迟不归,沈复答道自己是才收到女儿的消息。沈复母亲斜眼瞪了沈复弟弟一眼。

就这一个细节描写,就知道背后有很多猫腻。沈复父母肯定早早就都叫沈启堂赶紧通知哥哥沈复回来,但沈启堂嘴上说已经通知了,实际上并未通知。

为什么不通知呢?

在办丧事之前,之前讨债的人突然上门向沈复讨债,闹的很不好看。沈复无可奈何,只能保证肯定还钱,但希望等父亲出殡后再处理。结果对方说,是沈家有人通知他们过来的,说再不来讨债沈复就要溜走了。

沈复气急败坏,去质问沈启堂,现在是不是怕沈复分家产,故意使手段要逼沈复走。

可以见的,经过芸娘之死,加上做幕僚增广见闻后,沈复已经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。沈复说自己知道「继嗣降服」,意思自己过继出去了,和父亲就疏远了一层亲属关系,没有继承家产的资格了。这次回来只是尽一份孝道,并不是为争家产而来。

事后,沈复一度想出家,但朋友以还有一双儿女相劝,又以芸娘骸骨尚在他乡为由,终于沈复没有出家,而是继续当幕僚。

几年后,传来了他儿子逢森的死讯,年仅十八岁,要么是做学徒被人打骂虐待,要么是忧伤成疾,总之是不正常死亡吧,毕竟那么年轻才十二岁就辍学离开父母独自面对生活。

当这个死讯由女儿书信告知的时候,不知道他女儿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封信,保不齐他女儿的命运又是另一个芸娘的翻版。

但沈复得知消息后,如晴天霹雳,感慨自己和芸娘没有了子嗣,这时候一个朋友见状就送了他一个妾,他便又开始做起了春梦……「从此熙熙攘攘,不知梦醒何处」。

后记

后面两卷《中山记历》和《养生记道》不是原作,就无甚可讲。至于「中山」指的是琉球国王叫中山王,沈复作为幕僚跟随官员出使琉球,进行宗主国对附属国的世子册封仪式。

回顾沈复和芸娘的经历,这里其实有一个残酷的现实,即沈复作为过继出去的儿子,是非常尴尬的存在。

一方面,他作为年长的儿子,虽然过继出去了,但原家庭的事情也是要多有参与,甚至沈复和芸娘要更加的处处小心去讨公婆的欢心。另一方面,随着沈复弟弟的长大,沈复一家就显得很尴尬,都明里暗里的想让沈复一家离开这个家。这才是为什么后面不管是公公还是婆婆都会借题发挥、肆意辱骂的根由。也许他们不自知,但内心已经不由自主的这样做了。至于慢慢长大的沈启堂,作为弟弟,可能也结婚成家了,天天担心算计的就是怕沈复作为长子会争家产。

在这个家,沈复和芸娘一家已是外人,这从沈复过继给堂伯那一刻就决定了。之所以之前感觉不明显,是因为弟弟还小,父母还年轻,不需要也不必要把这份隔阂表现出来。

至于沈复自己说的什么「恩爱夫妻不到头」,如果沈复或芸娘早日想明白这点,早点独立门户,后面的悲剧就不可能发生。

所以说,男人贵立志,男人贵自立,男人贵自知。

此文文笔优美,细节生动,情感细腻,情真意切,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。

芸娘,虽红颜薄命,亦称得上「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」。相应的,沈复也被读者在网上骂作「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渣男」。

读罢此文,心生唏嘘,真是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